新闻中心
一线走边疆: 江苏与新疆这样携手
70周年。70年来,新疆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
作为首批对口支援省份,江苏援疆成果显著,在产业帮扶、教育、医疗、民生建设、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促进了当地的繁荣与进步。近日,新华日报记者深入新疆实地采访,走进城镇乡村、田间地头、口岸园区等,从大美新疆发回最新报道。“北京西路瞭望”梳理这一组现场新闻,分上下篇展示,今日刊发上篇。
霍尔果斯市伊车嘎善锡伯族乡喀拉塔斯村的林果基地里,阳光透过枝叶洒在外皮光泽发亮的西梅上,果农李海豹手持果剪穿梭林间,饱满的果实落进果篮时发出清脆声响。“10亩西梅,一亩收了1500多公斤,按每公斤8到10元算,一亩地能挣1万多元!”他捧着刚摘下的西梅,笑容格外灿烂,“我们的日子就像这西梅一样,越来越甜!”
从解决销路难题到搭建全产业链体系,从引入先进技术到打造特色品牌,江苏援疆团队全力帮扶霍尔果斯林果“出圈”,让“甜蜜果实”真正变成当地群众的“幸福果实”。
“果子再好,卖不出去也是白忙活。”回想起几年前的光景,喀拉塔斯村果农努尔·阿力普仍有些感慨。伊车嘎善锡伯族乡地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充足的光照让这里的西梅、苹果风味独特,却也因地处边疆、销路不畅,“好果子”难卖“好价钱”。有一年努尔·阿力普种植的七八十亩香妃海棠果迎来丰收,可销路成了难题,看着满园的果子,努尔·阿力普急得睡不着觉。
转机始于江苏援伊·苏州工作组的到来。得知当地果农的销售困境后,工作组迅速对接设在苏州的霍尔果斯农产品展销中心,协调苏州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短短几天,努尔·阿力普的果子就被抢购一空。
“今年的香妃海棠果每公斤可以卖到8块2,而去年只有5块4。”努尔·阿力普再也不为销路发愁,“有了展销中心,我们只管把水果种好,其他的都不用操心。我现在就想着明年怎么将品质再提升。”
自“十四五”开始,江苏援伊·苏州工作组累计投入近300万元,建成霍尔果斯农产品展销中心,为当地特色农产品搭建了“走出去”的平台,还与苏州南环桥批发市场等实体市场以及多家线上平台建立起采销合作关系。目前入驻展销中心的产品涵盖牛羊肉、奶制品、鲜果、干果、蜂蜜、薰衣草制品等50余个品种。中心累计自主完成新疆农产品采购1.3亿元,带动联盟采购商到霍尔果斯采购超5000万元,助力近900户农牧民脱贫致富。
伊车嘎善锡伯族乡苏霍林果科技加工产业园里,一座现代化的林果分拣封装中心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
“中心预计今年下半年正式竣工,投产后智能分拣设备可快速将不同大小、品质的苹果精准分级,工人们再将分拣好的水果清洗、包装、入库。”产业园负责人指着智能分拣设备告诉记者,“以前我们卖水果都是‘论堆卖’,不管大小好坏,统一定价,优质果的价值根本体现不出来。”今后苹果经过分拣,果径60毫米以上的优质商品果占比能达到90%,相比通货销售,年增值预估可达700万元。
这座林果分拣封装中心,是江苏援伊·苏州工作组投资1000万元建设的兴边富民项目。中心打造的现代化生产线集分拣、清洗、包装、冷链仓储于一体,投产后每月可分拣苹果1000余吨。通过精细化加工和品质管控,霍尔果斯的林果产品正逐步向“精品化”转型,市场竞争力将越来越强。
除了升级加工环节,苏州工作组还牵线搭桥,积极推动种植端的标准化。霍尔果斯农业科技发展集团与苏州农业企业合作,引入标准化种植技术,指导果农科学施肥、防治病虫害。“以前种果树全靠经验,现在有专家上门指导,果子的品质和产量都提高了不少。”李海豹拿起一颗西梅向记者展示,“你看这果型多规整,而且果肉细腻,在苏州市场特别受欢迎!”
“没想到在霍尔果斯也能买到这么多苏州的好东西,以后再不用托人从外地带了!”7月5日,“苏品苏货”霍尔果斯展销中心开业当天,丝绸纺织、家电3C、母婴用品等苏州优质产品整齐陈列,市民王女士挑选着心仪的商品,满心欢喜。
展销中心里,苏州产品与霍尔果斯林果、奶制品相映成趣,吸引了不少当地群众和游客前来选购,成为苏霍两地经济文化交流的新窗口。
“这是我们工作组打造的‘双向奔赴’帮扶新模式。”江苏援伊·苏州工作组组长孙晓江介绍,一方面,“苏韵伊情 悦享四季”品牌活动让霍尔果斯特产走进苏州——春季“云品”农产品、夏季百场展销、秋季溯源直播、冬季“双十二”狂欢购,已帮助霍尔果斯销售农副产品超1.4亿元;另一方面,将苏州优质产品引入霍尔果斯,既丰富当地群众生活,也为苏州企业开拓了边疆市场。
夕阳西下,喀拉塔斯村的果园里,满载西梅的冷链专线货车缓缓驶出,运往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霍尔果斯农产品展销中心。
“今年我种了1300亩甜菊,每亩能收到450公斤!”9月10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的甜菊种植户鲜代化蹲在田间,看着收割机将甜菊叶片收拢,黝黑的脸上满是笑意。此刻,他的手机收到了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原海燕发来的消息:“测算的糖苷含量不错,后续加工能卖好价钱!”
这几天,原海燕和同事们正奔波在霍城县、伊宁县等地进行技术指导。目前多地的甜菊陆续进入集中收割期,一直持续到10月中旬。
伊犁农户过去多以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收益微薄,后来有农户尝试种植甜菊。新疆日照时间长,种植甜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营养生长期长,叶片产量高、品质好。但鲜代化回忆,2013年他试着种了20亩甜菊,却因不懂技术,产量和品质都上不去。那时的伊犁,甜菊种植零散,缺乏优质品种和科学管理,还常常被病虫害、晾晒等问题难住。
当时,不少农户对甜菊的价值认知不清晰——这种原产于国外的植物,叶片含有甜味成分甜菊糖苷,甜度可达蔗糖的300—400倍,而热量仅为蔗糖的1/300,且在人体内几乎不参与代谢,是天然的“零卡”甜味剂,所以在当前食品、药品工业中需求旺盛。
转机始于江苏援伊的“帮扶”。作为国内最早引进甜菊的科研单位,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自2012年起就把甜菊种植技术带到新疆和静、石河子等地。去年,在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支持下,研究所将最新选育的“中山9号”引入霍城县试种。这一品种不仅适配北疆140天的生长期,亩产干叶量比普通品种高30%。更关键的是,其优异的糖苷含量达普通品种的近3倍。“要知道,甜菊的核心价值就在于糖苷含量,含量越高,加工出的成品价格越可观。”原海燕告诉记者,这无论对当地农民还是加工企业都是利好。
“种了江苏专家的新品种后,老师们会经常上门指导,用通俗的语言教我们如何防病虫害、调整肥料用量,产量明显上去了。”鲜代化至今感激。
让“甜蜜产业”更甜!如今,在伊犁河谷,甜菊已从“小作物”长成“大产业”。霍城县清水河镇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新疆汇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这里建起加工基地,去年甜菊糖苷产能突破千吨,总产值超2亿元,产品畅销美、韩、日等国际市场。
公司项目负责人肖文静告诉记者,通过“科研机构+龙头企业”模式,他们不仅从农户手中收购高品质甜菊,还带动5000余户农户参与种植,新增就业岗位2000多个,户均年增收11万余元。
夕阳下,霍城县的甜菊田绿意盎然。鲜代化掏出手机,给原海燕发去一张丰收的照片,配文:“明年还种你们培育的品种!”屏幕那头,很快发来一个点赞的表情。跨越千里的山海情谊,正随着这片甜菊田的丰收,愈发浓厚。
“过去,海关、边检等部门发现口岸设施需维修时,需要线下发函到口岸管理局,再由管理局协调维修单位处理,流程冗长、纸质文件难追踪、资金统计繁琐。现在,提交申请、审批、维修、结算全流程线上走!”新疆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口岸管理局通关科科长闫正宇在手机上点开“零星维修管理系统”,屏幕上实时更新的维修进度条,让他忍不住感慨效率的飞跃。
曾经,霍尔果斯口岸运营有着不少堵点,传统工作模式效率低、核验慢,企业遇到紧急通关等个性化需求时,只能反复跑腿协调,既耗时间又容易出疏漏。“那时候就盼着能有办法更高效便捷。”闫正宇说。
改变,从一个个“小而灵”的智慧系统落地开始。在江苏援伊·连云港工作组的支持和协调下,连云港电子口岸公司派出管理和技术人员,带着“解决一个痛点,落地一个功能”的思路,从连云港奔赴霍尔果斯,驻扎在口岸一线,从系统调试到人员培训全程跟进,提升霍尔果斯口岸数智化能力水平。
近日,一家企业进口的生鲜货物需快速通关,通过系统提交申请后,口岸管理局半小时就完成审议,货物顺利入境。“既没打乱常规秩序,又解了燃眉之急。”企业负责人点赞道。
这得益于连云港技术团队在“通关预约排队系统”基础上,新研发的“通关协调业务监管系统”。企业通过系统提交个性化需求,口岸管理局在线审议并快速反馈,既保障常规通关秩序,又通过规范化流程为通关的特殊场景提供“绿色通道”。
“边民互市报名签到系统”更让边民们省心——线上填信息、线下刷身份证“秒签到”,合作社通过系统一键生成报名清单,以往半小时的核验流程,现在几分钟就能完成。
“我们就是从一个个小需求入手,慢慢形成本地化的智能方案,组成口岸的‘智慧大脑’。”连云港电子口岸新疆分公司技术负责人陈镜宇告诉记者。
这些系统的顺利落地,离不开江苏援疆和多方的协同。在霍尔果斯电子口岸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里,总经理汶波的桌上摆着一份“智慧口岸建设清单”,从霍尔果斯智慧口岸与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运营,到口岸数据资源的整合运维、物流商贸智慧系统的研发应用……在汶波看来,这些看似零散的系统,如同口岸的“毛细血管”,共同织就“高效、协同、智能”的服务网络。
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口岸管理局局长胡来杰表示,连云港与霍尔果斯,一东一西,携手合作,霍尔果斯智慧口岸建设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