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花莲发生洪灾赖清德束手无策朱立伦捐出100万大陆表示哀悼
台风“桦加沙”还没正面登陆,外围气流就已经把花莲冲了个底朝天。马太鞍溪上游的堰塞湖突然溃决,洪水像脱缰的野马一路冲垮桥梁、淹没民宅,光复乡一带几乎成了“水下村落”。
截至9月25日,已有15人不幸遇难,31人失联,全台近8000人被迫撤离,农业损失超过2.5亿新台币。但这场灾难,真只是“天灾”吗?其实早在7月台风“韦帕”过后,堰塞湖的风险就已经被航空勘测明确指出,也早早提案要求处理。
结果两个月过去了,当局依旧按兵不动,直到洪水来了才开始手忙脚乱。16吨重的军车被冲走,老人被困屋中,灾变之快、伤亡之重,令人痛心,更令人愤怒。
与其说是自然灾害,不如说是人为失守。灾难早有迹可循,赖清德政府却忙着干嘛?“大罢免”、“选对会”,各种政治动作不停,唯独对堰塞湖的警告关上了耳朵。民众眼睁睁看着水位上涨,政府却说“无立即危险”,直到洪水冲下来,才发现危险早就敲门三次了。
灾后反应也一团糟。台“灾害应变中心”一日内数据反复更新,连多少人需要撤离都搞不清——有人报8000,有人说3000,最后赖清德竟然还反过来批评地方政府“撤离计划不到位”。可笑的是,错误数据正是他团队提供的。舆论一片哗然,直指这是“立威秀”,不是救命战。
这不是第一次。2009年“八八风灾”让小林村被泥石流吞没,今天花莲重蹈覆辙。救灾成了政治操作的工具,责任成了甩锅的游戏。
高层趁火打劫,把灾情炒成政治斗争,甚至指责县长徐榛蔚“缺位”,试图转移焦点。讽刺的是,当年2018年花莲大地震时,拒绝大陆援助,却接受日本支援——如今旧戏重演,还是那一套“抗中大于救灾”的剧本。
而背后更深的问题,是治理理念的错位。赖清德一贯自诩“务实工作者”,可“务实”在哪?民生设施年久失修,防灾系统漏洞百出,却把预算砸在“汉光演习”这种用来“秀肌肉”的政治表演上。一边喊着“人民优先”,一边对堰塞湖视而不见,最后换来的是一个个家庭的破碎。
就在赖清德团队忙着甩锅的时候,另一边却有一群人默默出手相助。9月24日,大陆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公开哀悼遇难台胞,并表示“希望受灾民众早日恢复正常生活”。不仅如此,大陆相关机构还开通援助通道,海峡两岸婚姻家庭服务中心第一时间公布协助热线,为台胞提供具体帮助。
这不是第一次。从汶川地震到河南水灾,大陆在历次台湾灾害时都没有缺席过,2021年旺旺集团、富士康等台企捐款捐物,就是最实在的证明。大陆的行动不是作秀,而是用实际行动诠释“两岸一家亲”。
而在岛内,也有一股不愿沉默的力量在发声。主席朱立伦捐出100万新台币,并强调“救灾优先,不该搞政治口水战”。他的话简单,却击中了当下台湾社会的痛点。台中市长卢秀燕、桃园市长张善政等人也纷纷响应,以行动代替空谈,与中央冷漠形成鲜明对比。
岛内舆论也开始“清醒”。社交平台上一片质疑声,批评“啃人血馒头”,只会将灾情政治化。甚至亲绿阵营的民调也显示,赖清德的满意度在灾后几天内下滑了5.8%。民心在变,民意在动。面对真相,连最铁的粉也开始动摇:到底谁在守护台湾,谁在消耗台湾?
洪水冲毁的不只是村庄,还有政治光环。一贯的“抗中”策略在灾难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大陆的善意与的冷漠形成鲜明反差,花莲成了一面镜子,照出了两岸关系的本质,也照出了谁才是真正为民众着想。
灾难往往是最直接的现实检验。花莲的洪水不是天有多怒,而是人有多懒。早知有风险,却不处理;灾情已发生,还在找替罪羊。这不是偶然,而是治理逻辑的必然结果。
岛内民众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当政治凌驾于民生之上,灾难就不再是自然事件,而是制度问题。堰塞湖的风险还没有解除,但民众的耐心却已经耗尽。赖清德政府若再把灾害当“表演舞台”,恐怕下一次洪水冲垮的,不只是道路,而是整个执政信任。
而两岸之间的情感,经历过地震、风灾、疫情的考验,早已不是一句“政治分歧”就能切断的。大陆的哀悼,不是外交辞令,而是血脉共鸣;台湾民间的觉醒,不是情绪宣泄,而是现实反思。
未来是否合作,暂未可知,但方向已然明确。花莲洪水是一场考验,也是一次提醒:真正能撑起台湾安全感的,不是意识形态的口号,而是扎扎实实的民生治理与同胞间的真情实意。
花莲的水退了,可问题没退。人命不是数字,灾情不是新闻头条的配角。如果政治继续占据主位,那下一个被冲走的,可能是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础。
岛内政客可以表演,但洪水不会说谎。大陆的哀悼、朱立伦的捐款、民众的呐喊,都在告诉我们:两岸之间的亲情,是任何政治口号挡不住的洪流。别等下一场灾难再来敲门。真正的治理,从听得见人民的哭声开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